起来的,蛮夷的胃kou只会越来越大,现在三杨倒好,拍拍屁guliu芳百世去了,留xia来的问题还不是要他来解决?不给朝廷培养人才,不防微杜渐,将祸患消弭于萌芽中,还说得上是什么能臣?
要不是隐约看到了朝政上的问题,皇帝也不会这么急于亲政。对于祖母当年不垂帘听政的决定,他是有些gan谢的,可这gan谢之余也不免有些埋怨,太后、太妃两人虽然也有一定的见识,但被nei阁限制得非常死,名不正言不顺,没有临朝称制,朝臣心里就是不把你当回事。唯有尽快大婚亲政,才能扭转这暮气沉沉的局面――
不过,皇帝当时毕竟也还是太年轻了dian,很多事qing也是想得太过简单了。虽说对人心不算完全没有认识,但终究还是听信了老师们教导的那些dao理,以为自己以天zishen份接掌朝政,会比太后更顺利一些,谁知dao亲政了几年,这才明白一个dao理:官员糊nong起人来,是永远都不会guantouding到底是皇帝还是太后的。
太后一介女zi,可欺,他刚亲政时不过十五岁,不过黄kou小儿,更是可欺。在一般人家,这个年纪只怕连秀才还没考中呢,皇帝自己也并非天纵之才,受这些宦海沉浮了数十年,勾心斗角第一liu,办事第九liu的文臣相欺,又算得了什么?
四年了,吃了多少的暗亏,多少好心又办了坏事。少年人的轻浮,已然渐渐被磨去,雄心壮志也是十不存一。良君也要有良臣啊,举朝上xia都在混日zi,他有心又能怎么办?
自怨自艾的心qing,每回上朝之后都会泛上,往往从文华殿回gan1清gong时,是皇帝一天nei心qing最不好的时候,今日听说清宁gong还未来人,皇帝的脸se更沉了几分,惊得nei侍们一声也不敢zuo,原本还想建议唤周妃过来陪伴的,此时也无人敢于开kou了。
皇帝现在也没有亲近妃嫔的心思,他心里正有气呢。
少年亲政,心里不是没有发虚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行差踏错,闹过笑话。一般的父母,在孩zi刚chu去zuo事的时候,还不得谆谆叮嘱些zuo人的dao理?唯独太后,自打将大政奉还,对nei廷、外廷的事就再没了只言片语,不论自己怎么闹腾,清宁gong都是一概不闻不问,仿佛压gen都不知dao。
tou一年他刚亲政,心思正re,也不希望有人指手画脚,心中倒暗自觉得太后颇为识趣,可越往后,心里就越不得劲,有dian不信邪――立万氏为宸妃时,他也是铆足了劲儿,心里就想着:若是太后发话,他又该怎么往回ding。
可清宁gong那里依然是装聋作哑,对于他偏chong万氏的zuo法,仿佛压gen都没有意见,小皇帝满肚zi的话都被憋在了肚zi里,那gu劲儿使大了然后又猛地落空的gan觉,实在是憋屈难受,憋屈得他直接就把计划提前,把罗妃的封号给提了上去。顺带着把王振给叫jingong中,也算是恶心恶心太后。
这回总该有声音了吧?这明摆着是要为罗妃正名铺路了,太后是以zi封后,她就真不怕自己zuochu为父亲废后的事qing?
阴沉地瞥了瞥yan前的奏疏,小皇帝也是qiang忍住了一声叹息:这样的事,太后又如何会怕?
年幼时有些想法,也很正常,随着年纪渐渐长大,皇帝早认识到了这一dian――天zi也不可能为所yu为。要废皇后,没什么大不了的,爹都给铺平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