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肃的计划里,开放海禁,打开国门仅仅只是第一步,接来就是利用闻
台启迪民智,让人们的脑海里逐渐形成国家的概念,有了国家,才会
国,普通民众、军队中
层也更容易接受信仰,将来面对外敌时,才会有更多舍生忘死,奋勇驱敌的人,而不单单是那些文官武将冲在前面。
但是没错归没错,这种想法却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如今还是皇权至上,包括士官员在
,大明人心里尚且没有国家的概念,谈何区分?
事要从上个月讲起。
孙晴君这种石破天惊,有悖常理的言论,自然受到不少人的围攻,甚至有士轮番上去与他辩驳,却都败
阵来,谁也没有他能说,更不比他渊博,所以一一被驳倒。
第120章
而你孙晴君倒好,直接就越过这坎
,把朝廷与国家区分开来了,超前是超前了,却完全无益于
。赵肃有些后悔,早知
就该请孙晴君的老师李贽亲来,以他的
才,必能
战群儒,不至于被人有机可趁。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往大了说,就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后世日本人侵略中国,之所以那么多中国人奋起反抗,并非因为大家都饱读诗书,而是因为他们已经被唤醒了,明白了国家和民族的义,不愿麻木地等待别人杀到
上,侵占自己的土地,杀害自己的同胞,这就是赵肃想要努力达到的目的。
在现代,国家这两个字,不仅仅指朝廷,也就是权力机关,还包括领土、民族、语言、历史文化等,这些因素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所以孙晴君把国家与朝廷分开的说法,其实不能说错误,恰恰相反,他提
了这个时代许多人从来没有去想过的一个概念,这种
光和思维,无疑是超前的,
照历史上一直要到清末民初,才有人因为国家沦丧而提
类似的概念。
张居正之父叫张文明,一生也没能考上举人,所以把希望都寄托在儿上,张居正不仅青
于蓝,而且大大超越了他爹的期望,一路平步青云,直到帝国首辅,一人之
,万人之上,养儿如此,人生何憾。
自从张居正在京城当了大官,张父在家乡的地位也跟着涨船
,由于他生
不羁,周围朋友良莠不齐,仗着张居正的名
没少犯
事,地方官碍着张居正不好
置他们,久而久之,张父在家乡的名声并不好,但再怎么不好,他也是张居正的亲爹,张居正对父亲,自然是孝顺之极,百依百顺。
恭谨随侍一旁,也没有违和。
曾朝节心里咯噔一声,暗不好,再看赵肃,面
已经微微沉了
来。
但孙晴君毕竟缺乏经验,双方辩到后来,难免偏离了主题,变成讨论“忠与孝”,于是就有人提,张居正
为首辅,上个月老父去世,却不上表自请回乡守孝,不仅有违孝
,而且不符合朝廷规制,既不忠,更不孝。
但闻台上本来就是畅所
言,不以言定罪,所以孙晴君“大放厥词”,赵肃也没想过让人去阻止他,坏就坏在此人没有临场经验,轻而易举被人转移了话题,往毫不相
的方向上带,甚至牵
张居正是否应该回乡守孝的争论来。
上个月,张父去世,照常例,父母过世,官员应回乡守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