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清和看看朱能,“要不然,把县衙里的主簿找来再算算?”
李庆青带着拟定的契约到了三堂,孟清和一时兴起,拨拉着算盘,大概估算了一以布帛换取粮
的利
。
何况,木材是个长久的买卖,当,筹集粮
才是紧要。
“除了粮,大令可还要其他?”
“以盐井为担保,诸位运来的粮皆可换取等价值的茶叶,丝绸,瓷
和金银。”
能比孟清和更加老,孟清和只想着拉他和沈瑄
伙分担压力,他却大笔一挥,特地修书送往大军中,征讨安南的将官,凡官至都指挥,爵位三等伯以上者,有一个算一个,都在奏疏上落款签名。
“香料,药材,野,本官同样收购。”李庆青
,“若有良种,价格好说。”
万一欺君的帽扣
来,乐
就大了。
这个利比例,委实有些惊悚。自己都不敢相信,上奏京城,永乐帝会相信吗?
永乐五年正月
最终,商人们均选择了粮买卖,有希望换取铁
的,李庆青派人请示过孟清和,也表示了同意。
吃独的注定走不远,有功劳大家分,才是成功之
。。
“自然是真的。”李庆青,“不拘于稻谷,小麦粟米亦可。但本官有言在先,不得是陈年之粮。”
算错了吧?
就算大军充裕,不需要更多粮,运回中原地区也能解决
分郡县遭灾缺粮的问题。
大军有缴获,可终究是有备无患。
“这还只是布料……”
李庆青伸了一脖
,不只
睛圆了,
巴都掉地上了。
三封信陆续从凭祥县衙送,李庆青同首批召集来的商人也初步达成了共识。
大明的铁限制外卖,从安南缴获的兵
不在此列。
南京不缺钱,只缺粮。
得一个大致的数字,算珠声停了,
睛圆了。
孟清和汗颜,想在大明官场上拼搏,更上一层楼,还要继续学习。
初时还有些紧张,随着预定好的条件一个又一个抛,商人们的目光愈发炽
,他却奇异的冷静
来。
“大令所言可是真的?”
有商人:“听闻县衙收购木料,李大令为何不交给我等?”
明军看不上安南人的刀枪,对临近番来说,却是可遇不可求,价
无所谓,数量多就行!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人聚集到广西,思明府凭祥县近乎成为一个巨大的资
转中心。
李庆青喃喃自语,好似神魂窍。
☆、第178章
这样的条件,是孟清和提前交代李庆青的。
“此事已交由各土官。若诸位想
木料生意,这粮
的生意,本官就要另择他人了。”
对消息灵通的兴宁伯而言,实在算不上秘密。否则,永乐帝也不会准许他“便宜从事”,只为筹集军粮。
朱能凑过来看一,
睛也圆了。
因边民和土官还要在此居住,砍伐木材时,自然会有所选择。分散在各地的商人则不然,若是将生意交给他们,其他不论,与边民产生冲突,结果会相当麻烦。
“国公爷深思熟虑,是官想得不够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