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次,他将母亲杀害在凌乱肮脏的厨房里,就像随手扔掉的厨余垃圾,宣告着他的不幸的结束。
……
这篇发表后引起了不少争议,很多人都难以想像一个母亲会对孩那么大的伤害,觉得作者就是在胡编乱造,哗众取
。
而母亲对待他的态度一直没有改变,仍然时常打骂,从来不在他朋友的面前给他留面。这让凶手十分仇恨母亲,但更为仇恨这个胆怯的不敢反抗的自己,于是将恨意转嫁到无辜的孩
们
上。当他杀死一个孩
,
心深
就觉得是杀死了一个懦弱的自己,既怜又伤,
罢不能。
有人认为母俩都有错,但儿
之所以成为杀人犯,还是因为他自己
格有缺陷,否则小时候受过父母
待的孩
又不止他一个,怎么别人就没杀人呢?
有人觉得那个母亲虽然有错,但凶手却不应该这样充满仇恨,更不应该将仇恨发到无辜者
上,最后的弑母令人难以置信,如果
照作者的逻辑,那当父母的都不敢再打骂
教
女了,不然养
个杀人犯来可怎么办!
还有人控诉自己童年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甚至长大之后仍然受到父母的控制和神暴力,但却因为怕被扣上“不孝”的罪名不敢声张,严重的时候甚至想要自杀。
一个读者在信中写:“……前几天我十岁的儿
为了和同学去打游戏机,骗我说是去同学家
作业。我本来想打他一顿屁
凶手的母亲在少女时期就生他,因为恐惧和贫穷,对儿
没有多少
和责任心,可是每次抛弃他,他又都因缘巧合地又能回到母亲
边,这让母亲觉得儿
就是个永远摆脱不掉的负担,于是对他加倍地
待。等凶手长大后,他拥有了可以与母亲对抗的
能,却在心理上始终
于被压迫的最低层。
后来,看起来依旧年轻貌的母亲又怀孕了,肚
里的孩
依旧父不详。这让凶手
觉又一个自己将要被复制
来,他将要再次旁观
验一次悲惨的童年,他无法再压制住恐惧和怨恨,终于将屠刀对准了自己的母亲。
事件的起因是墨北新发表的那篇,凶手不断杀害儿童,并将他们的尸和现场布置得如同静
画般充满变态的艺术
,而当侦探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发现他的童年十分不幸,自幼就受到母亲的
待和反复遗弃。
有人说这只是一篇而已,而且只是一篇推理,重不在于凶手和母亲的关系,而在于侦探侦破案件的推理过程。可也有人说引发整个案件的就是凶手的变态心理,而这种心理的起因恰恰就是童年阴影,凶手的母亲才是一切不幸的源
。又有人说如果要这样推导上去,那这个母亲也很不幸,她十几岁就失
怀孕,没有父母亲戚教育她,也没有人来帮助她,有的只是觊觎她
的恶徒,她只是将对家庭对社会的怨恨发
到了儿
上,但主观意识上并没有想让儿
成为凶手。
墨北并没有在故事中对凶手评价,一切叙述冷静客观,但却令读者不寒而栗。
各种各样的争论喧嚣尘上,有的读者甚至声明写信给杂志社,要求他们不再采用北纬37°的任何作品,因为他三观不正,思想阴暗,而文章理应文以载,凸显教化。
一次挨孙丽华的打――这里指的是伤筋动骨的打,平时拍两巴掌那种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