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是侍讲学士,平常的不是修史就是拟诏书,还负责给皇帝、太
讲学,所站的
度比寻常举
、书生
了不知多少,拟的题目也巍然真有庙堂气。他的策问里并不夹杂史书
容,叫人比照前朝之法应对当今的问题,而是直剖当今朝廷矛盾最尖锐、最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一曰兵
、一曰庙祀、一曰官职。
同房四位考官不由得放手里的朱卷、蓝笔,也凑过来看了一
。
师徒俩在敢谏这方面如一辙,不过李老师不像崔燮那么嘲讽,而是相当赞许他这种斗争
神,难得地夸了他一句:“我原先还觉着你策论温吞,只有河工、兵
这样偏于实务的策论
得好,论及君臣上
的便有些庸常,却不想这几篇比你从前
的竟都
了一层!”
崔燮翻看完三篇策问题,打好腹稿,李老师也恰看完了他的五篇文章,看到了他在文中讽谏之词。
“圣学讲于昔……盖帝王之有学,所以维持此心而治,
者也。”刘戬把卷
推
去,自己轻声
诵卷中佳句:“多少人写圣学只能写到‘敬天法祖’,几个能写
圣学即是帝王
治之
的?”
论兵,明朝自从失了河套腹地,鞑靼年年犯边,正是朝廷心腹之患;论庙祀,祭祀是国家大礼,在大明这个重礼仪,名不正而言不顺的时代也是第一要务;论官职……论官职不能不论一论当今天
发明的“中旨官”了,中旨官充
朝廷,使无德无才之人仅凭
幸就能晋
,甚至
于三甲
士之上,诚是乱政的
本。
刘戬是成化十一年谢迁榜的榜,素有清廉之名,唯名气比不过捆榜在一起的状元谢迁和探花王鏊,资历才学却也不弱于人,更善
评文章。能得他赞一声“华国文章”,必然是辞气发扬、典雅可录的好文。
第195章
看李老师的这题目,就知
他在成化朝沉寂二十多年不受重用的缘故了。
这篇文章岂止丁忧在家的李东阳喜。会试考官们判到第三场文章时,在他离院后被
为侍讲学士的同考官刘戬也拿着一卷装钉严整的卷
赞叹
:“策问第一题正好考到里讲过的题目,我连看几篇都似看着后附的答案讲解,全无考生自己的文字,实在冗泛可厌。就只读到这一卷,才见着了考生从心而发之辞――你看他文中条陈规讽,曲尽忠
劝君之旨,题末又复以四要献君,辞
俱茂,可谓华国文章矣!”
策问终究不是取士最要紧的一关,他好奇地往前翻着卷,想看看这份卷
的经义题答得如何。
题看。
修撰曾彦细细读完一篇,也赞赏:“于今学
,大有连本经都不甚深读,
秋只读胡传,诗、易只读朱注,礼只用注疏、书只学蔡氏……除了四书五经以外的典籍更是连碰都懒得碰,能通背皇明祖训的已算是用心的学生了。这举
竟能把记得烂熟,单凭这份用心,便值得推荐。”
他拿起第一篇策问,神舒展,
笑
评起来:“这篇不仅能
言圣祖与当今天
讲学之盛
,赞中有讽,以温言嘉辞劝导君心,忠
之意更是溢于言表……这篇文章算是骨气俱足,立得起来了。”
离得远些的两位考官还没看完,拉着他的袖叫他翻慢些,刘戬索
将整篇文章给他们复述
来――他能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