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了多少人力功夫,字典上又寄托了多少人的期盼。
不过与外人想的恰恰相反,翰林院的人其实并不记恨林清。
事实上之所以不记恨林清,当然不是因为他们品德gao尚到完全不计较这些,即便圣人也很难不对shen前利shen后名不在乎吧,更何况翰林院的学士们哪怕饱读诗书却也不过是普通的凡人。
他们之所以不计较这些是因为他们欠着林清的qing。
外tou的人不知dao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只单以为翰林院的人不知daozuo了什么chu2怒了天正帝,以至于原本一件功在当代的大好事不得不暂停,可他们却不知dao当年的那件事却是天正帝退位的直接原因。
天正帝最开始的时候或许因此生了气,不过后来他本人想开了,也就不气了,动过重新令翰林院继续编撰字典的念tou,但是天玺帝却不愿意了。
天玺帝是天正帝一手养大的,ganqing深厚之实在是皇室当中难得一见的,他并没有因为得到了万千人梦寐以求的皇位而惊喜,反倒很记恨害的他最敬ai的父皇没能亲手完成自己的雄才伟略,不得不遗憾的中途退chu的翰林院。
翰林院上xia但凡知dao原因的虽然心焦于有生之年竟然不能参加这等能liu传千古的好事,但是这群木讷迂腐的读书人总算是明白了一回,没敢在天玺帝的任上再提是这件事。
或者他们提过,却被天玺帝毫不犹豫的打了回来,以至于没惊起什么浪花,后人不知罢了。
好容易等到天玺帝退位,永宁帝继位,翰林院还以为时机已到,却不想永宁帝同样是天正帝亲手养大的,对他这个慈ai的祖父比自己的亲爹还亲。
天正帝心xiong开阔,并未对孙zi提起过这件事,但是任谁也会对天正帝当年为何突然退位的原因产生好奇心的,永宁帝自然也不例外。
所以当他开始调查这件事的时候,天玺帝并未隐瞒半分,永宁帝便对翰林院的印象差了xia来。
待到永宁帝开始知dao了某些更为深刻的neiqing时,他对翰林院就更加厌恶了,连带着对于编撰字典的事qing也提不起兴致。
也是天正帝教的好,儿zi和孙zi都未曾因此随便迁怒人,没有因为当年某个人的过错而惩chu1翰林院其他无辜的人,否则以皇帝的权威,不知dao有多少无辜的人会因此丧命。
不过皇帝不曾怪罪,翰林院的人却一直记得自己的错,并且用了某些隐晦的方式记了xia来,传给后来人,让他们记得教训。
翰林院的人实际上早就zuo好了付chu生命代价的准备,他们知dao若是因此chu2怒皇帝,不说前途和未来了,怕是连shen家xing命也要赔上。
只是先辈念念不忘的事qing,后辈总是要替他们完成愿望的。更何况为了某些事qing是值得付chu代价的。
却没成想这件事被聪慧的林清发现了,林清那时候刚zuo驸ma,无事时常去翰林院借书,无意中发现了端倪,他从gong中的藏书还有翰林院中的迷藏中窥见了当年的真相,不过他不忍翰林院那些先辈的心血白白浪费,便去皇帝那里求qing。
翰林院上xia准备了许久,甚至连名都豁chu去了,没想到却让林清抢了先。
皇帝当时没说什么,只把翰林院的人叫了去,然后不知谈了什么,编撰字典的事得以jin行xia去,但功劳却分chu了大半给了林清。
否则林清再如何聪慧,也不可能一个人比得上整个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