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他们这样的渔业队和农业队并存的生产队,哪怕没有明着说,但其实暗地里却是魏晋分明的。
“我琢磨着,上回找了渔业队的,这回找农业队的也成啊。日是没咱们过得好,可最起码没风险啊!”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母比刘帅红经历的事多了,考虑问题也会更全面一些。
“妈,我倒是觉得,这事儿还是要问问秀红。她到底不是十来岁的小姑娘了,心里有主见呢。不过我认为,嫁到咱们队上不错,起码离得近了,多少有个照应。”
通常况
,两边是很少通婚的,渔民的孩
跟渔民的孩
通婚,农民的亦如此。倒也谈不上是谁嫌弃谁,而是因为会的活儿不同。
“你们觉得咋样啊?”刘母琢磨了半晌,又跟儿媳妇们讨主意。
刘家祖祖辈辈都是渔民,家里人各个都会织网补网,也擅长一些熏鱼腌鱼,杀鱼剥虾也熟练得很。刘家三
妹嫁的也全都是渔民,只因她们从小到大就没学过丁
儿农活,甚至连养鸡喂鸭都没接
过。
“
峡渔业队也
行了船员选
,同时因为渔民的人数略少,他们还将几艘又破又小的旧渔船转手卖给了另外一个
穷
穷的小渔业队。光为了这些个事儿,前后就折腾了很长一段时间,哪儿还有
力过来找刘秀红?
“老大媳妇、老二媳妇,等过中秋时,秀红带孩过来了,你俩可得帮衬我一把。劝人的事儿就不用你们
心了,你们就把俩孩
哄过去,好叫我单独跟秀红说说话。我到底是她妈,她心里是个啥想法,总该同我偷偷底。”
反观农家也是如此。
这刘秀红新近才死了男人,哪怕如今是新社会了,不讲究守节那一套了,可也不能连丁儿日
都捱不住,前脚刚办完丧事,后脚立
回娘家改嫁。甭
怎么说,最最起码也该过了百日。
业队也是如此,新船的数量是没他们这边多,可就因为数量少了,麻烦事儿才更多了。
算算日,离中秋节也没多长时间了,
嫁的闺女们只要不是离得极远的,一般都会回娘家一趟。刘家人也觉得上门去劝闺女改嫁不地
,还不如坐等闺女回娘家时,再同她仔细分说一二。
因此,两边极少有结亲的,很多人家宁可将女儿嫁到更偏远的小渔村去,也不会嫁给同村的农家。穷是一方面,这活儿样样不会,嫁人后还要从学起,图什么呢?
抱着这样的想法,刘母倒是比她那急的大闺女刘帅红淡定多了,一面掰着手指
算日
,一面还能仔细盘算到时候该怎么劝小闺女。
不过,事有例外,哪怕概率再小,还是会发生的不是吗?
“秀红这孩啊,打小看着是
柔顺的,可实际上就是个倔驴脾气。我就想着,先一步步来,哄着她松了
,再慢慢叫她把孩
送回她老婆婆那儿去。回
等她心里好受些了,再问问她想找个啥样儿的。”
末了,她还叮嘱家里的两个儿媳妇。
刘母盘算来盘算去,琢磨着让小闺女改嫁给农家也不错的。最好是找那种家里壮劳力多的人家,横竖她小闺女家务活儿还是拿得手的,养鸡喂鸭瞧着也不算难。只要别让
地里的苦活累活,哪怕日
过得不如从前,也还算凑合。
当然,其实也不光是因为忙,还有其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