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之举,但愿你对舅父勿怪罪过甚。”
崔嗣
中的“当年事”,发生在平叛战事即将结束的时候,裴萧元八岁。那个时候,长安已被官军收复,他随母亲崔氏回到长安,翘首等待父亲裴固凯旋。
裴固是当时神虎军的大将军,领着这支他带了多年的锐军队多次阻击趁势
侵的西蕃军,牢牢守着长安西境,为另外几支朝廷军全力平叛扫除后顾之忧。
大局将定之际,他收到了太的命令,命即刻领军回调长安,他的军务交给别人接
。
那个时候,神虎军驻在长安西北方向的河州北渊城一带,目的是为防范西蕃再次异动——叛军此前之所以一度能掀动滔天巨浪,西蕃的助力便是一个重要因素。
遭到多次狙击之后,西蕃军对他很是忌惮,无奈缩,但并没有死心,仍然虎视眈眈,战
并未完全解除,北渊城便是神虎军筑成的一
重要的西面防线。
老圣人那个时候已卧病不起,政令几乎都是自太
了。这
调令又是最
等级的急令,命他见到之后,火速执行。
裴固不能违命,只能和前来换防的军队交接,留何晋和侄儿裴怀光协防,安排好事
后,他率军连夜悄然奔往长安。
不料,在他上路不久,后又追来一
来自北渊的急报。
极有可能是他撤走的消息走漏了风声,原本已退去的西蕃军竟卷土重来,且重兵压境,大有不破北渊不罢休的态势。
那支换防军的战斗力本就不及神虎军,更要命的是,将领在首战便意外阵亡,守军人心惶惶。若不是还有裴固离开前留的一小
分神虎军将士撑着,恐怕已是守不住了,只能给他送来急报,请示如何应对。
裴固虽然是名领兵打仗的武将,但对于当时的皇储之争,并非不明。
太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发来急令命他火速领军回往长安,目的为何,他十分清楚。
因为这场变乱,此前并不如何显山的定王展
峥嵘,表现
了他过人的果决和不凡的军事才能,不但声望大涨,
边更是积聚起了一
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已开始威胁太
的地位。
此前叛乱未平,矛盾不显,而今长安收复,战事收尾,争斗自然浮面。
就在几个月前,远在西北的他,接连三次见到了三拨来自定王的秘密使者。
使者除以犒军之名,送来定王对他的褒嘉和厚赐,私更是转赠由定王亲自手书的魏武名篇《短歌行》其一,名为请教书法,暗则表达思慕延揽之意。
太这么急地要他不顾一切地领兵归京,自然是为应对定王,捍卫他储君的地位。
太储君,裴固又岂会转投定王,这个时刻,他自当一切以太
为重。他本也可以不
后,继续行军奔赴长安。毕竟他已不是北渊的守军将领了,即便北渊被破,罪也不至于降到他的
上。
但是他犹豫了。
北渊的这防线极其重要,一旦被破,帝国的整个西北将再次不宁,甚至长安也将再次陷
危局。若是因此而引发另一场新的战事,到了那个时候,侥幸从上一场屠戮里幸存
来的民众将再次面临死亡,此前所有官军曾浴血奋战付
过的牺牲,也都将付诸东
。
在摇摆和犹豫之后,裴固最后终于了一个他此生或许最为艰难的决定。
他决定自己回往北渊,和留在那里的将士一起抵御来犯之敌,同时命他麾最为信任的如同兄弟般的将军陈思达代他领军继续赶赴长安,效命太
。